广东洪实建设技术开发工程有限公司
为民安居乐业,当好建筑医生 全方位一体化系统为客户服务
全国热线:400-8855-873
联 系 人 :13360325158
浅谈我国抗震设计与鉴定加固发展历程
发表时间:2023-04-11

近期土耳其因地震原因对人民人身安全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再次引起大家对地震的关注与思考,小编在关注本次国外地震的同时,也对我国的地震特点及抗震发展历程大致整理了一下。

1.我国地震带分布及地震特点

我国地震带分别位于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五个地区共23条地震带,地震带示意图见下图所示。我国地震特点主要为分布范围广、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

图片

2.我国地震设计规范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至1966年,我国未发生较大的破坏性地震,工程设计主要参考苏联《地震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自1966年河北邢台和1970年云南炉霍大地震后,我国逐渐开展房屋抗震方面工作。1974年正式颁布《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试行)》TJ11-74,简称《74抗规》和1975年正式颁布《京津地区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试行)》,分别是我国第一个抗震设计规范及抗震鉴定标准。原规范文本见下图所示。

图片

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发展主要存在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研究及对《74抗规》的修订,1979年8月1日正式实行《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简称《78抗规》。其中主要内容为:①适用于7~9度设防,②以基本烈度作为设计烈度(《74抗规》中设计烈度比基本烈度降低一度),③引入加速度反应谱计算地震荷载,④对多层砖墙提出设置构造柱等抗震构造措施。

第二阶段:经过对抗震10年的研究、吸取国外抗震经验及《78抗规》修订,1990年1月1日正式实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简称《89抗规》。主要修订内容为:①把抗震设防区扩大到6度区,②对在小震作用下提出结构弹性位移角限制,③对不用的结构类型单列计算要点和构造措施等。原规范文本见下图所示。

图片

第三阶段:2002年1月1日正式实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简称《01抗规》。主要修订内容为:①地震反应谱延长的6S,并引入了阻尼比的影响,②针对不同的建筑重新划分了抗震等级,③提高抗震措施构造要求,④新增多层和高层抗震设计内容、隔振和消能减震设计。

第四阶段:2010年12月1日正式实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简称《10抗规》,大家比较熟悉和了解。主要修订内容为:①增强抗震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②新增特定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要求等。此规范为现行规范,原规范文本见下图所示。

图片

3.我国抗震鉴定与加固发展历程

抗震鉴定与加固规范编著会晚于同期的抗规,大致发展历程如下:

1977年12月颁布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标准》TJ23-77及配套图集《工业抗震加固参考图集》GC-01、《民用建筑抗震加固参考图集》JGC-02(按照《74抗规》抗震性能要求编制)。

1996年1月1日正式实施《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95及1999年3月1日正式实施《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98规范,主要强调了结构的综合抗震能力分析和抗震加固范围增加了6度区(同理按照《89抗规》抗震性能要求编制)。

2009年5月19日正式实施《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和2009年8月1日正式实施《建筑抗震鉴定标准》JGJ116-2009,主要内容为:新增后续使用年限概念,并根据后续使用年限不同将建筑分为A、B、C类和制定相应的抗震设防目标;提高对重点设防类(乙类)建筑的鉴定要求。此规范为现行规范。

上文所述规范文本见下图所示。

2022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55022-2021主要提出安全性鉴定和抗震鉴定需同时进行,且抗震承载力和抗震措施不低于原建造时设计要求等。此规范为现行规范。

图片
图片

4.地震中引起建筑损坏的主要因素

地震中引起建筑损坏的主要因素为:结构体系不规则(平面不规则、竖向不规则)薄弱层强梁弱柱节点破坏短柱效应填充墙的破坏相邻建筑碰撞,小编的同事已介绍过各因素具体的破坏形式,我这边就不一一举例了。

但在抗震鉴定和加固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薄弱层

对房屋进行抗震鉴定时,注意房屋结构在地震下构件的实际承载力强度因安全储备不足而形成的薄弱层(部位),及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改建和加建的情况导致薄弱层(部位)转移。

抗震加固设计时,应注意从整体考虑,防止局部加固产生的刚度变化而引起薄弱层转移或者产生新的薄弱层,尤其使用增大截面法加固梁引起邻柱产生柱铰,增大截面法加固柱后,注意相邻楼层实际承载力比值。

(2)强柱弱梁

目前房屋实际破坏多发生在柱端而不是梁端,主要原因为梁端钢筋超配、现浇楼板钢筋对梁端的影响等易形成“强梁弱柱”。

在抗震加固设计时,应考虑采用梁按“T”型截面计算、梁支座调幅,减小支座配筋及适当提高柱承载力等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3)柱效应

既有建筑在后续使用过程中,部分存在加建层或改建会产生新的短柱。抗震鉴定时注意原柱加建处上下范围,在地震作用下抗剪承载力复核及箍筋加密,承载力不足需及时加固处理。

小结:既有建筑结构形式较多,不同年代采用不同规范、部分建筑存在加建及改建现象,因此既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不只是简单的对房屋验算,更是需要整体把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上一篇 返回目录 下一篇 >

全国热线:400-8855-873

联 系 人 :13360325158

免费咨询

10000+ 客户通过免费咨询方式找到洪实
X